Pu-hsien Life Education Limited

E-mail : info@ple.org.hk

Tel : 2393 6336   Fax : 2377 2476      沙田中央郵政局 郵箱588


 

『生命教育系列 ~ 心經』

密智阿闍梨 主講

(第一堂)

2009425

香港文化中心

筆錄:心蓮

審閱:密智阿闍梨

從這堂課開始我們要進入經典的智慧。為何我們要學佛?原因很簡單,就是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能得到快樂、有壓力能夠解決、有煩惱能適當處理,把煩惱消除。這就能讓生活過得輕鬆自在、幸福又有意義。而我們想要學習的對象是釋迦牟尼佛及所有一切諸佛,因他們是最懂得快樂的人。同樣是生命,他們能夠過得安心自在,正因為他們能完全瞭解生命,他們就是我們所說的[大覺者]。而[覺悟]並不是覺悟到宇宙中的甚麼大道理,是覺悟生命的真相。

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都存在著生命之法則,若能瞭解它,運用它來過生活,我們的態度就能夠適當,對事物的看法就能有適當的角度,對很多事情就能有恰當的處理。這樣就會相應適當、輕鬆、自在的果報。

相反,同一件事情若用了不適當的態度來解讀它,困擾會即時出現。譬如我們在人間,每天都要有適當飲食、休息,才能有充足的體力去運作。假若遇到自己喜愛的食物就沒有節制的吃個不停,這時第一個出現的煩惱可能就是胃痛。所以,若我們在生活上能學會用適當的態度去看待事物,基本上就能讓我們過着輕鬆自在的生活。而這個[適當]又是怎樣去學習呢? 那就是要學習佛陀的覺悟、佛理的智慧,從經典中去找尋,所有經典都是佛陀的智慧。佛陀慈悲,他要把自己對生命覺悟的內容告訴大家,為的是要人人都能過覺悟的生活。不論任何人有問題,只要他想瞭解,佛陀絕對會提供方法。但因人的個性、想法、思維方式各有差別,佛陀為了要讓大家都能瞭解,所以佛法裡面就有八萬四千個法門之多。每個法門都是根據人們不同的角度來作引導。引導到最後,都是同一個目標,就是人人都要徹底瞭解自己的生命,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哪些功能?在生活上又能發揮多少價值? 這些都要自己去瞭解,瞭解得愈清楚,我們生命無量的價值就愈容易去發揮出來。所以,能瞭解自己生命真相之價值、功能,並且能在生活上執行,這就叫[智慧]

佛陀的出現,包括大日如來、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等,他們都是教育家,教育所有的生命去認識自己生命的真相。而教育之重點就是要培養智慧,令智慧增長,讓我們瞭解生活的智慧在哪裡、如何去運用。對於智慧的說明,可以在大藏經裡很多很多的經典中找到。般若部的經典都在說明智慧,而其中一部只有二百多個字的,雖然字數少但智慧的內容卻分析得很詳細,這就是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(般若波羅密多心經)

從今天開始,我們會陸續介紹般若經典。第一部是[心經],第二部是[金剛經],跟着是[圓覺經],這些內容都是大乘經典中非常重要的。我們只要把這些經典的精神拿出來,能深入瞭解這幾部經典,再看其他的大乘經典,就會很容易瞭解。其實,愈是瞭解大乘經典的內容就會對自己的生命瞭解得愈徹底。

我們有很多的來賓,可能以前都會在不同的道場學習佛理,聽過[心經]的講解,而且很多人都非常認真的每日、經年的做功課,早、午、晚定時,不少是持誦[心經]好幾遍或是抄經等,但當他們被問到,自己在多年的努力下,究竟知不知道[心經]在說甚麼時,大部份人都是不太瞭解的。像這樣就很可惜,因[心經]是佛陀的大智慧,若只是持誦而不瞭解,就像經過寶山空手而回一樣。寶山中有很多的寶藏可令我們享用不盡,卻白白錯過了實在可惜。所以,今天利用這機會跟大家探討分析,[心經]究竟在講甚麼? 如何把[心經]之智慧運用到生活上? 如何找到煩惱的關鍵? 如何幫助我們解決問題? [心經]可以做得到。

首先從經題作分析。[般若波羅密多心經]。簡單來說,[般若]翻譯成中文為[妙智慧]。甚麼 叫智慧呢?可以用無常變化作為例子,如眼前這盆插得很莊嚴、漂亮的花,它一定會依循一個[無常]的法則去運作,它的外貌會隨着花的生命週期、外界溫度的變化,一週或是幾天就會枯萎直到凋謝。它從盛放到凋謝之過程是由誰在控制,誰在主導呢? [物質之法則]。物質本身會無常變化,這是萬事萬物的法則。所以,當我們看到這盆花,內心知道它往後是會變化的,那麼,當它在變化時,就不會起煩惱,不會認為可惜。就會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的。[瞭解它變化是正常,內心不起煩惱],這屬於[智慧]。簡單來說,智慧就是對生命之真相或是對萬事萬物之法則的瞭解,對人們個性的瞭解,對意識的瞭解,只要法則瞭解,就成了我們的[智慧]。所以,智慧的層面到那裡,智慧的層次就在那裡。它可幫助我們過輕鬆自在的生活,有了它,很多事情會瞭解得很清楚,不易有錯失,不易有誤解。

當我們對生命真相的層面有深入的探討時,會發現人間有人間之制度,大自然有大自然法則的真相。而我們之心性有心性的真相,層面不一樣。我曾舉過一個例子,就是人間的法則,肚子餓了要吃東西才會飽,累了要休息才能恢復體力等,這都是我們這個身體出現在人間的法則,若要違反這法則,餓時不吃、累時不睡的話,身體很快就會生病。若瞭解這法則,餓時吃、睏時眠,身體就可保持健康。從佛理的角度看,生命的形態有很多種,有些福報比我們大的天人,他們的環境是不用吃飯的,而那種飽足的感覺是入定、聽聞佛法,這樣就有滿足感。因此,我們若瞭解到這些真相,懂得運用智慧,知道人間有人間的制度,我們在人間就會過得安心自在。

那麼,可否有一種智慧適用於任何環境呢? 有。佛理就是在說明這種智慧。這智慧就是瞭解我們的[]之真相、[]之內涵。若能瞭解[],不管在那裡出現,是甚麼的形態、相貌,都能有一個很正確的態度來過活。這種態度很了不起。[般若心經][妙智慧]就是遍滿一切地方,所有生命都必須要的智慧。這個[]字有好幾個意思,一.是源源不絕. .是通達三世。即貫通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正如剛才所講那盆花的例子,物質無常之變化,不論過去會變,現在當下會變,亦可推測到明天、一年、十年,都會依循這[物質無常變化之法則]來運作。這個法則是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之分別,這叫[通達三世],而且不會終止的。我們一旦有了這眼光,不論萬事萬物怎樣變化,包括大環境也好,情份也好,內心就有一種穩定的看法,知道這些變化是正常的,就容易得到平靜、安心。這種對生命之瞭解態度範圍廣,源源不絕,適用於種種因緣、場合,既能自利又能利他,這樣的妙智慧屬於佛法之[般若]

[般若]所看到的真相除了剛才說的〔無常法則〕外,還有甚麼法則呢? 有。其中還包括[清淨的法則],它就是不受物質變化影響。即如我們所處的這個空間,它本身可以被佈置成不同之氣氛,若掛上佛像就是一個莊嚴的道場,若改上一些彩色布條來裝飾就即時變成宴會或其他場合的氣氛。但不管怎樣去佈置都改變不了這個空間本身。它不會因為被不同的佈置而有所增損,這個空間是讓我們發揮的一個舞台,我們可以在上面作任何的佈置而不會影響它的存在。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的一個特性。

各位每天可能都有喜、怒、哀、樂的情緒,但當這些情緒在變化的過程中,我們的生命有否因此而有所缺欠呢? 會否因為今天身體有不適,而導致今天的生命比昨天有缺欠呢? 佛陀告訴我們: 一點都沒有。因生命有一種純淨、潔白、圓滿的特性。這種特性是我們一直都存在着的,生命從來都沒有欠缺過。所以,當我們的智慧瞭解到生命本是圓滿、從不受污染這道理,我們就不會擔心生命有業障、有欠缺、不圓滿。愈是瞭解它清淨之特性就愈少擔心害怕。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法則,都是我們必須要瞭解、觀察之生命真相。我們若在生活上懂得用這樣的妙智慧來觀察,就會產生一個效果,這就是[波羅密多]

[波羅密多]翻譯成中文就是[彼岸]。是已經到達彼岸。所謂的[彼岸]其實是相對的瞭解。譬如說我們在生活上有煩惱/困擾/不快樂時就稱為此岸;相反,一旦這些都消失掉就稱為彼岸。  [般若波羅密多]就是用我們的妙智慧、用我們對生命之瞭解,去發現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沒有煩惱的淨土。[波羅密多]就是一個完成式,是[彼岸]的完成。我們生命之真相就是彼岸的完成、淨土的完成。那麼,既是完成的淨土,為何我們大多數人當下感受不到? 原因在於我們不是用瞭解真相的眼光過生活,而是用對生命誤解的態度,這個[誤解]在佛法上稱為[無明]。當一個人用誤解過活時,他的生活態度就完全遮蔽了真相,生命本來可以輕鬆自在的本質,都被他的預設立場遮住了。所以,當有人告訴你,你的出現就是業障。你若沒有智慧的相信了這個理論,原來生命是這麼多的業障,怎麼辦呢? 要消業障了,怎樣消? 方法真是多得不可勝数。但是否用了這些方法,業障真的可以消呢? 可作一個調查,任意向一個以消業障作為修行方式的人詢問,問一聲他的業障消完了沒有。大概百分之九十九的修行人會答還沒有消完。

為甚麼走消業障之路,業障是絕對消不完? 因為所謂的業障之由來,是出於誤解,出於對生命不瞭解,只要是誤解一直存在,不管怎麼辦,業障都會源源不絕的產生。而且,因此產生的後果都是由自己來承受,實在不值得。所以,即使很努力的消業障,但這些業障怎也消不完。

佛理之智慧有一個很直接消業障的方法,就是把生命的真相看清楚,沒有誤解,業障自然不存在。用佛法消業障的方法是最徹底、最究竟的,因這是從業障的根源開始去處理。我們今天若想過得輕鬆自在,不再心驚胆跳,不再忙碌,唯一的方法就是趕快瞭解自己生命之內容,趕快回歸生命之真相。[心經]告訴我們生命之真相就是彼岸,即是淨土。生命本來就是非常好、完美的內容,但這是需要妙智慧來發現。一切諸佛菩薩的福報那麼大、智慧那麼完滿、慈悲心那麼充足、善巧方便那麼多,原因在哪裡? 都在於自己的智慧發現自己生命之真相、淨土之真相,所以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在同一個立場。

[]就是說明生命之自我定位、自我瞭解。在沒有瞭解佛理時,若有人告訴我,自己這一生的出現就是業障,沒有業障是不會生到人間來。可能自己聽到後就會把這個理論作為自我定位。一旦回歸到佛教的大智慧,她告訴我們應要重新定位、重新瞭解自己的生命。

那麼,用甚麼方法來重新定位呢? 用生命之[般若智慧],用我們的[妙觀察智],用我們對生命真相之瞭解來作重新的自我定位。那時就會發現到每個生命本來都是充足、完滿的,這就是[波羅密多],是一個已經完成的彼岸、是本來已存在的淨土。我們的生命本來就是這個內容。所以,[般若波羅密多心]這個[]不是一般人講的貪心、瞋心、痴心,這些都是無明的心。[心經]講的心是[般若波羅密多心],是智慧發現真相、完美之立場,這個心就是[立場],是對自己生命之瞭解的立場,這稱為[]

[]是途徑。佛教所有之經典都是扮演着途徑的角色,這途徑就是讓我們從不瞭解邁向大明白的一個管道。我們誦經,不是因為誦了多少佛經而功德就會增加多少,這只表示我們與佛教有深厚之緣份。真正之功德出現在那裡呢? 在於深入經典之智慧,修正自己不正確的眼光,這才是真正功德所在。在從前不瞭解佛法、不懂用般若智慧過活時,每天有多少煩惱、多少壓力、多少脾氣的出現,自己都沒有把握去控制,這就是[無明之影響力]。但今天我們有機會知道有此方法可徹底瞭解自己的生命,可以在當下過優雅、輕鬆自在、有意義的生活,我們為何要拒絕呢? 當然,我們才剛剛走上這條路,這條一切佛教經典智慧的路、帶領我們走向幸福之路。只要我們能一直走、一直深入經藏就會知道幸福在哪裡。這部[心經]的內容就是告訴我們,每個生命都存在着無量的價值,都可在生活的[妙智慧]中觀察得到。經題之解釋就是告訴我們經典之內容。  [妙智慧]到底是生活上那些層面呢? 這就是接下來要探討的經典內容。剛才說生命之真相是大家都共同擁有。這是可以互相對照、互相驗證的。要從多方面作比對,要理性才能說服自己,力量才會出現。佛所講的般若智慧不是一種權威的學說,不是迷信的,是可以研討的。否則,佛法就產生不了多大的效果。

經文第一句[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渡一切苦厄],幾乎包括整部經的內容。[觀自在菩薩][觀世音菩薩],是法界的大菩薩,不只是人間認識她,各大世界對衪都耳熟能詳。她之特性在於她在生活上面對每個因緣、每個環境的出現,內心都有自在的智慧,都沒有煩惱、業障、痛苦。為何有人能有這麼大智慧? 智慧從哪裡來呢? 就要看[行深]這兩個字。

[行深]是甚麼意思? 行深的意思是說,[般若波羅密多]不是一個理論、學術的名詞,它是智慧的立場,因為大智慧,能瞭解到自己生命之真相而能解脫自在,又能發現解脫自在的內容,發現淨土的內容。但在愛追求學問的學者來說,[般若波羅密多]只是一個名相。例如說[佛陀][]是甚麼? 對學者來說佛就是覺悟者。對修行人來說,意義就不單只是這樣。他們都同樣認為佛是覺者,但修行者會思考自己與佛是甚麼關係。佛經告訴我們說人人都有佛性,我們本來就是佛,我們都可以覺悟。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,親身體驗佛的一切體會。修行人就會這樣的去深入理論,而學者就只在理解的層面,知道就夠了,其他都不必太詳細。

我們講的[行深]不是學者、不是理念、不是常識,而是經過深入瞭解、體會,真正深入[般若波羅密多]這大智慧的眼光,用它來過生活、看待事物,這就叫[行深]。例如老師在教授我們一些專業知識時,剛開始的第一年、第二年都是在理論之層面。但再進一步實驗、真正操作時,就會發現到理論與實踐的深度是不一樣的。再操作一段時間後,又發覺到裡面有很多內容是在理論中學不到的。所以,一些專家無論是汽車修理技工、廚師、裁縫師都要有一定的日子去深入體驗其中之技巧。這個[深入體驗]就是[行深]

[行深]的另一個意思是已經成了他的生活態度。好比一個剛學佛的人,緊記人人都說的[要放下,不要執着],但每每碰到不如意事就會把平時所學的佛理都拋諸腦後。當聽到旁人之提醒才會反問自己,為什麼會這樣? 為什麼自己的脾氣像深藏起來而遇事會一觸即發呢? 原因是[放下]這個理念對他來說只是一個理論、常識而已。只是表面上知道而未能真正表達。但某些修行人不管遇到外界怎樣的態度對待,都能保持輕鬆自然的心情,甚麼都沒關係,即使是心愛之物壞掉也認為是正常。[放下]對他來說已成了他日常之生活態度,已不須刻意的提醒,這都稱為[行深]。行深就是在意識上已經接受、習慣這方式去運作,最後就能自然的表達。

我們今天瞭解[心經],從[開始][行深]是需要一段時間,這段時間就是要[自我教育][自我提醒]。長久以來,用不瞭解之態度過生活都已是習以為常,但現在要重新定位,唯一的方法是經常自我提醒,加上不懷疑、要相信,我們的習慣始終會自然而然的改變。

有幾位披上綠色帶的同修,前兩天剛從台灣閉關回來,雖是方便關,課程不太辛苦。但這些課程的內容卻非常緊湊、精華。內容都是鎖定在般若波羅密的立場、瞭解生命內容之立場。雖說是短短四天時間,很多同修在精神相貌上,甚至做事的態度上,其他人都能感受到他們的轉變。為什麼有這力量呢? 因為他們非常投入、重視這四天的課程,有心要把這些內容拿到生活上使用。他們回來後的笑容真是不一樣,是有光彩的,這表示佛理真的可以實現在生活上,而且確實可產生效果。不論自己甚至他人都可感受得到的內容。這都需要[行深],真正投入去發現生命之真相,這效果就會出現。

這位對生命大覺悟的[觀自在菩薩],她是實在的用[般若波羅密]這樣的大智慧去過生活,在這智慧之中,她有何發現呢? 就是[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]。所謂的[五蘊]就是[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]。這五個項目幾乎包括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個細節。

甚麼叫[]? 會產生負面的效果、會讓我們感到困擾的叫蘊。拿[]來舉例,色是外相,有些人喜歡欣賞美麗的東西,相反若看到他認為不美的就覺得討厭,心情就被破壞了,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就叫[][]是感受。因某些事情而感覺到不舒服,這叫[]。負面的想法令我們不舒服也叫[]。不恰當之行為也叫[]。不正確之立場、價值觀也叫[]。這個[]字有一個特性就是有負面的影響力存在,讓人產生壓力、不舒服、有煩惱。

[觀自在菩薩]站在覺悟立場的眼光發現到生命之清淨內涵時,用這眼光過活,她[照見五蘊皆空]。這個[]字好比明燈照亮一切,燈就是代表般若智慧,有燈照亮走路就不會跌倒、不會碰壁。在佛桌上供燈,供養一切諸佛菩薩,往後我們就容易顯發智慧。妙智慧就有燈之效果。當我們的智慧開始發光、開始運作時,就會照見[五蘊皆空]

[五蘊皆空]但意思不是說這五個項目都空了,而是發現日常生活中之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的負面效果都消失掉,這叫[五蘊皆空]。在日常生活中不論看到甚麼東西,都懂得欣賞、讚嘆,都能接受,想法都是正面的、有價值的,行為都是正確、適當的,這樣就不會有負面的效果出現。[般若波羅密多]就是有這樣的功德力,能讓我們[度一切苦厄]

[苦厄]是因為自己產生負面的想法,沒有辦法去面對、處理,就成了我們的苦厄。相反若回歸到[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]之真相時,發現它們本身是沒有這些苦厄成分的,當我們的苦厄出現時,就很自然的會用真相去理解這些所謂的[苦厄],苦厄就會消失掉。

[心經]的第一段告訴我們,[觀自在菩薩]是這麼偉大。她為何能聞聲救苦? 為何有那麼大的能力幫助眾生而自己又沒有苦厄呢? 關鍵在於她有[般若波羅密]這個大智慧,就有能力解決自己的苦厄更可幫助別人解決苦厄。因她只要把這個智慧傳遞出去,任何人都可運用它來[度一切苦厄]。所以,這裡講的[觀世音菩薩]不是一個遙遠的人物,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[觀世音菩薩]。因為同樣是平等圓滿的生命。

那麼,現在我們與[觀音菩薩]之差異在哪裡呢? 她已是一位大覺者,而我們仍是在學習、摸索的過程。但這沒關係,只要我們想瞭解生命真相,瞭解得愈是徹底,智慧的立場就愈是明顯,自己就愈有能力[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]。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。佛教與其他宗教不一樣,其他宗教提倡的是在有困難時,要向某某神求助,求賜予力量。但佛教從頭到尾在說,自己之問題要自己解決、自己承擔,只有自己的智慧才能真正幫忙自己,別人的助力都只是暫時性的,因問題之根源不在別人而在於自己內心。若一件事情讓別人替我們解決了,但自己內心又製造另一個問題,這樣下去沒有終結的時候。真正可以依賴的是自己的智慧,用它來消除自己內心的問題根源,這才可[度一切苦厄]。無需別人之幫忙是佛教本身的教育方法,她教育每一個人應要承擔自己的快樂、幸福甚至於一切。這都要靠瞭解生命之真相。唯有徹底了解,淨土自然浮現。浮現出一個安心自在、解脫的國土,[波羅密多]就是一個清淨的國土。能[照見五蘊皆空]就能[度一切苦厄]

接着就要探討這個[]是怎樣的存在? 我們又應該怎樣去感受它,發現它?

[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]。這段最主要用來解釋前面之內容,但它到底告訴我們甚麼呢?解釋有很多種,坊間有把[]解作[女色],說女色到最後都會空的,所以不用執著。但這不是我們的解釋。[心經]告訴我們[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],其實是在幫助我們建立一種大智慧「空」之眼光。若要過幸福的日子,這眼光要應用在那裡? 總是離不開[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]。所以,要對這五個項目瞭解透徹。只要把色與空這兩個關係肯定了,把對一切物質世界之看法,認識清楚,用同樣的模式應用到受想行識,一切都可以這樣的通達,可以如此類推,[亦復如是]

[]是甚麼意思呢? 不是甚麼都沒有,佛教的大智慧對[]的解釋有好幾個重要的法則在裡面。剛才講到所有的[]、物質世界、包括外形等等都是色的範圍。經典告訴我們所有看到的色相,本身都有空之特性。比如剛才說的[無常],是說所有一切物質都沒有固定的形相、標準,這叫[]。任何一種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、無常變化的,這就是[空的特性]。正因為[空之特性]就能跟隨一切條件而變化,這叫[無常空]

第二個 [因緣空]。是[]的另外一個特性。每個物質都是因緣和合組成,包括身上的衣服、相貌、頭髮、牙齒、皮膚等等。所有這些東西會否固定不變的呢? 事實上,凡是因緣組合而成的東西就一定會有壞滅的一天。這就表現它[]的特性,這個法則就是[因緣空]

佛教對於執著心重的人會特別強調這兩點。例如他對自己的外貌非常重視,花很多金錢在保養上,這動作顯示他蘊藏著一個想法,就是希望相貌歷久不衰。有這心態的人,經常會被一些小問題影響到情緒,若遇到蚊叮蟲咬或不幸有毀容之事,就沒有勇氣活下去了。執著心強的人很多,好的感覺總是不想它消失。但因為因緣是空的關係,總會令他失望。又如情分也一樣,不少日理萬機的人卻敵不過情份的打擊。即使是面對一隻小小的寵物。

所以,對於執著心重的人,我們要告訴他事實的真相,萬事萬物都會變化的,只要能接受,那執著的心態就能放開,往後遇到事情變化就不會難過。這就是了解[無常空]之特性。[色不異空]是說每種事物都在展示因緣和合、無常之法則、空之立場。物質與法則是一致的,這叫[色不異空]

第三個[離相空][離相]即客觀、超然。例如這支筆是因緣和合的物質,你說它是屬於淨還是垢、聖還是凡、好還是壞呢? 大家表決時都會有很多不同的答案,但事實上它本身並沒有好或壞、聖或凡、淨或垢的成份,它更不會因我們的表決而改變,不會受影響,這叫[離相空]

又如眼前這盆花,有沒有[離相空]之特性呢? 它不會因為受到不同之評論而轉變,只有受水份、溫度的轉變而變化,它本身是會按照自己的法則去運作。這叫[離相空]。亦是[離相之法則]。瞭解這法則的人,平常的生活會是平靜、不容易有起伏的。因他知道所謂的好/壞都屬於相,只是一個觀念、認知而已,是不實在的。這個對事物空性的瞭解,就是智慧。

佛教中有很多聖賢如阿羅漢,他們都具備這眼光。為何聲聞、緣覺能在人間不會有爭論,過得如此自在? 正因為他們有空之智慧,對事情的解讀與一般人不同。他們是依照法則來過活的。所以,心情就不會受外界影響。相反,若我們認為這東西的出現就是造成我們的困擾,其實,令自己困擾的不是這東西,而是自己的心。又例如一個水果變壞發臭了,我們就認定它是垃圾,要把它丟掉。但是把它放到泥土中便會成為很好的肥料,對於一些動物來說也是非常美味的食物。因此,每個物質本身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、美與醜。它們本身就是[離相空]。回歸空性看事物就不會有預設的立場,人與人之間就沒有爭辯。爭辯正是人人都用自己的預設立場去解讀事情,所以有不同派別之爭、國與國之爭出現。事實上,各個事情本身是沒有令人發生爭辯的成份。

空性是無常之特性,變化是正常。因緣和合組成份子會改變,這是正常。[離相]就是容許它作任何改變但不受影響。今天對空性就舉了三個例子,從現在開始對[色不異空]就要用這些眼光來看事物,愈是瞭解,愈是相信、愈是習慣用這眼光,往後對社會、宇宙之大變化就愈容易安心、穩定。

單單用這三個角度就已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煩惱,都是因為看到事情的真相,而往往這些真相就是被我們的執著覆蓋了,因而衍生出無量之困擾。

接下來的課程就要再為大家介紹餘下的幾個[空之特性]

 


 

有問必答:

 

1 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用這空性的眼光來看待事物,會不會有點自私呢?

:     通常只用這幾個方法來解決問題的人,都是針對自己所遇到的困擾,解決的角度比較簡單。原因是我們對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其中某些項目的執著產生困擾時,就很自然的選用了這些眼光來解決問題。若對空的瞭解只停留在這幾個相的話,就會變得比較自私。就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會看成是無常因緣,會覺得反正是情份,處理得是否完善到頭來都會過去。這樣的解釋表示他還沒有瞭解空性其他的角度。當沒有整體瞭解時,只是執著的轉移。本來是執著於物質上,現在不小心就把想法執到另一個角度上。這是二乘人之[法執]

      因我們對自己智慧層面之瞭解還不夠清晰,很容易因某個角度之出現替我們解決了問題,就把眼光停留在這角度上。有這樣法執的人,必需要跳脫、破除這法執。智慧才能活潑、圓融。這都是很重要的意識運作,我們必需要瞭解的。否則,在法執之中自己仍然不發覺,還以為這是最究竟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比如[究竟空]是菩薩非常徹底之眼光,而[妙有空]是佛之不可思議眼光。同樣一個物質,在佛來說就會把它不可思議的價值發揮出來,空性就有這個特性。你認為這東西有多少價值,就決定於你有多少智慧去呈現它。它本身之價值是[無量]的。那個[無量]是誰發現的呢? 是佛陀。還有一個叫[無記空]。這三個要留待下次課程再詳細說明。

 

2 :  如何能得[妙智慧]?

:  我們一直在分析物質的本性,這些物質之法則早已存在,而不是今天才有,我們現在是去發現、發覺。發覺了之後就懂得運用在生活上,成了我們的智慧。所以,智慧不是師父灌頂給我們的、不是外求的,是在於我們對宇宙存在之真相瞭解多少,瞭解愈多,智慧就愈不可思議。

   〔五蘊皆空〕的意思是我們瞭解這些項目後,發現到〔色〕裡面根本沒有〔蘊〕,〔蘊〕不是〔色〕的法則,〔色〕的法則是〔空〕。一切物質的法則都是空。明白後就沒有產生〔蘊〕的機會,這叫〔色即是空〕、〔五蘊皆空〕。所以,我們把空性的內容瞭解得愈詳細,自然就具備〔妙智慧〕。它在於發現而不是外求。

   佛教之妙智慧是〔覺〕。覺悟生命之真相,覺悟的內容就是我們的智慧。而覺悟之智慧本來已經存在的,因此,佛經才有〔生命本具智慧〕這句話。

 

3   甚麼是〔偷法〕?

答:    例如我對這個〔法〕很喜歡、很想學,事實上是應該表示誠意及付出努力,但又不願意讓人家知道自己想學他的法。意思就像小偷,要從別人家中偷偷地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據為己有一樣,這動作叫〔偷〕。是屬於貪心。

   生命之真相是互相供養,佛與佛之間是互相供養的,這才是生命之間相處之道。若想得到別人的供養而又不願意付出,這就違背了真相,這叫〔無明〕。會形成貪、瞋、痴,亦是五毒。

   所以,用這方法去追求佛法的人,似很認真但他不會有成就的。因他的立場是貪、瞋、痴。只要這立場一直存在,再多的佛法,即使是灌頂也是徒然。我們想要學這個法就要表達對法之尊重,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,這樣學習才會有相應、有成就。

   像學會開了這些課程,大家應該盡量抽空來現場聽講,效果是不同的。希望大家表達對法的尊重,法是會維護大家,會無形中在我們的身、口、意中做成影響。對法愈是尊敬就愈容易進入我們的內心。

 

 

~~~~〔圓 滿〕~~~~